1、藏族
藏族是漢語(yǔ)的稱(chēng)謂。西藏在藏語(yǔ)中稱(chēng)為“博”,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(chēng)“博巴”。素有“世界屋脊”之稱(chēng)的西藏,美麗神奇,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,在現有130多萬(wàn)人口中,藏族占95%,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。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,即喇嘛教。過(guò)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(dòng)有關(guān)。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、酥油燈節、浴佛節等。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。
2、壯族
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(gè)民族,是嶺南的土著(zhù)民族。有“布壯”、“布土”、“布儂”、“布雅依”等20余種自稱(chēng)。新中國成立后,統稱(chēng)“僮族”,后來(lái)改為“壯族”。壯錦與南京的云錦、成都的蜀錦、蘇州的宋錦并稱(chēng)“中國四大名錦”。壯族信仰原始宗教,祭祀祖先,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。著(zhù)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“三月三”歌節等,最隆重的節日莫過(guò)于春節,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、清明上墳、八月十五中秋,還有端午、重陽(yáng)、嘗新、冬至、?;?、送灶等等。
3、朝鮮族
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、黑龍江和遼寧省 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。朝鮮族的先民,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。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,至今仍然隆重歡度。這五大節日是:元日(春節)、上元(元宵節)、寒食(清明)、端午、秋夕。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,早在李氏朝鮮(1392-1910)時(shí)期,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。
4、高山族
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(chēng),包括十多個(gè)族群?!案呱阶濉边@個(gè)名稱(chēng)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,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(chēng)。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,素有“森林寶庫” 的美譽(yù)。高山族的節日很多。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。 “豐年祭”又稱(chēng)“豐收節”、“豐收祭”、“收獲節”等,相當于漢族的春節,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。
5、納西族
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、湟水谷地的古羌人,輾轉南遷至川西南、滇西北一帶,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,其中就包括納西族?!凹{”有大或尊貴之意,“西”意為人。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,崇拜大自然,相信天地萬(wàn)物皆有神靈主宰。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“轉山節” 祭祀獅子山,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(shí)體的公共祭祀慶典。
6、布朗族
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。 唐時(shí)稱(chēng)“樸子蠻”,元、明、清 時(shí)稱(chēng)“蒲蠻”,由于居住的地區各異,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(chēng)。新中國成立后,根據本民族意愿,統稱(chēng)為布朗族。布朗族過(guò)去崇拜多神,普遍信仰小乘佛教,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(dòng)有關(guān)。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:年節、祭寨神、洗牛腳等。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,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,一般為3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