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”即漢族傳統節日“三元”之一?!霸笔鞘?、開(kāi)端的意思,農歷正月為一年之始,故稱(chēng)元月。古代術(shù)數家以第二甲子為“中元”,即農歷七月十五(在廣大南方地區,俗稱(chēng)“七月半”),這一天是漢族人祭祀亡故親人、緬懷祖先的日子,也是重要的“八節”之一。
中元與上元﹑下元合稱(chēng)“三元”。上元為正月十五(元宵節),中元為七月十五(中元節),下元為十月十五。中元節與清明節、宗族等一道,是作為祭祀崇拜祖先的重要體現,
我們當地中元節叫"七月半",傳統祭祀祖先、親友的節日,七月半,鬼亂竄,沒(méi)事別在南墻站,這句老話(huà),中元幽影倩,月圓引魂歸。這幾天夜晚一般不獨自外出,衣服晚上不能掛外面,夜晚不讓小孩外出,怕孤魂野鬼撞上了。
中元三天,已故親人可以從地府走出,重回陽(yáng)間來(lái),所以,我們當地就有給親人燒紙錢(qián),放饅頭,也有放河燈的,照亮親人回家的路,
在中元傳統鬼節的習俗,大家寄希望于這三日祖人能夠從酆都復出,來(lái)到人間“再食一回煙火”。但“此煙火非彼煙火”,為后輩為祖先特意準備的,寓含了孝道的含義在其中。而且中元節親人給祖先燒的紙錢(qián)據說(shuō)親人自己能收到,所以我們當地子孫后代都在中元節這幾天祭奠祖先。
河堤山坡公路前
家家兒女化冥錢(qián)
悼愿天堂魂順意
福添晚輩佑平安
中元節,俗稱(chēng)鬼節、施孤、七月半,佛教稱(chēng)為盂蘭盆節,與除夕、清明節、重陽(yáng)節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,也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各國的傳統文化節日,絕大部分華人都將中元節定在農歷七月十五日。
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(chǎn)物,源于華夏民族的孝道,七月十五原是小秋,有農作物成熟,民間按例要用新米等祭供,向祖先報告秋成,清乾隆《普寧縣志》言:“俗謂祖考魂歸,咸具神衣、酒饌以薦,雖貧無(wú)敢缺”,而海外華人華僑則會(huì )借此節日寄托對祖先的哀思和故鄉的思念,也會(huì )寄批銀回家以盡孝。
傳說(shuō)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,民間普遍進(jìn)行祭祀鬼魂活動(dòng),凡有新喪的人家,例要上新墳,而街頭巷尾則要祭孤魂野鬼,所以中元節也有放河燈、焚紙錠的習俗。
廣東人和福建人對中元節很是重視,特別是潮汕人,除了祭祖先及灶神外,還會(huì )舉辦非常隆重的潮人盂蘭勝會(huì )。潮人民間既奉道又信佛,所以道教的中元節、佛教的盂蘭節逐漸與民間的鬼月俗信相互融合的,成為了一個(gè)集祭亡、祀鬼、解難、赦罪為一體的盛大傳統民俗節日。盂蘭勝會(huì )各會(huì )場(chǎng)設有施孤臺、建醮臺、戲臺、大士臺、神壇等。各街坊的戲臺,以潮劇演出為主,還有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(dòng)和手工技藝作品展示。
清明節只是漢族習俗嗎,有沒(méi)有別的少數民族也要清明節掃墓祭祖。為什么?
紅河州的傣族也興清明節掃墓上墳,而且還要在墳山祭祀獻飯,下午回到家殺豬宰羊辦伙食宴請親戚聚餐。哈尼在墳山還興鳴放銅泡槍。臨滄市習俗有在墳山生火煮飯熬雞在墓前吃飯。(配圖2:元陽(yáng)縣傣族服飾)
清明本是24節氣中一個(gè)普通的歲時(shí)節令,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。起初,清明節并沒(méi)有祭祀先人的習俗,但后來(lái)逐漸與日期相距僅一兩天的寒食節相融合,發(fā)展為中國重要傳統節日。這個(gè)節氣萬(wàn)物復蘇,是適合耕種的時(shí)令,從此進(jìn)入農事大忙的階段。
寒食節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,后來(lái)與晉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傳說(shuō)相附會(huì ),寒食節掃墓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(huì )行為。清明節與寒食節,兩個(gè)民俗節日交融后,禁煙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,祭祀先人的習俗越發(fā)凸顯。由于我國的歷史起源于農業(yè)文明,農耕技術(shù)、家庭事業(yè)、宗親宗族等都講究世代傳承,所以2000多年來(lái),清明節追思先人,成為中國人傳承不息的特有風(fēng)俗。
在我國,除了漢族以外,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同樣有過(guò)清明節的習俗,如我國北方的滿(mǎn)族、赫哲族、達斡爾族、鄂倫春族、鄂溫克族、錫伯族;以及南方的壯族、侗族、彝族、白族、畬族、苗族、瑤族、黎族、水族、京族、羌族、土家族、納西族、布依族、普米族等共計25個(gè)民族,都過(guò)清明節,只是過(guò)節習俗不盡相同。
例如,壯族群眾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,過(guò)清明節時(shí)要全家出動(dòng),帶上五色板、肉、香燭、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,行拜禮;而土家族人們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掛青,家里要吃豬頭肉,有“清明酒醉,豬腦殼有味”的說(shuō)法;另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,至今仍然保留古風(fēng),清明節要上山采艾蒿,洗凈切細后,與糯米、臘肉、蒜苗、五香、鹽等混合蒸熟,叫作“清明粑”。
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、緬懷先烈的節日,也是無(wú)數海外游子所謂“認祖歸宗”、落葉歸根的重要紐帶。在我國,清明節的基本內容,以?huà)吣辜雷?、踏青春游為主,但正所謂“十里不同風(fēng),百里不同俗”,各民族的清明節習俗也是各有特色,頗有趣味和文化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