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貯財 漢族節日習俗。流行于四川各地。民間在除夕之夜,家中一切物件皆視為“財”都宜“貯”之,以保來(lái)年財源滾滾,吉利昌盛。 2、搶銀水 漢族節日習俗。流行于川東一帶、川西一帶。每年正月初一這天,人們爭相早起擔井水,稱(chēng)為搶銀水。民間認為:誰(shuí)最早擔回水,誰(shuí)這一年就會(huì )最興旺發(fā)達。滿(mǎn)缸清銀水,象征財源涌進(jìn)。有的地方還用搶回的銀水燒茶,獻于堂屋的神龕之下,祈求神靈保佑發(fā)財。 3、燒頭香 漢族節日習俗。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區。舊時(shí)春節期間,人們習慣于到寺廟上香。大年初一,許多人竟相趕早,爭著(zhù)到屆里上第一柱香,認為這樣可帶來(lái)好運。 4、成都燈公 漢族節日習俗。流行于成都地區。每年春節前后舉行。早在唐代,成都便已流行元宵賞燈的習俗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產(chǎn)后,成都燈會(huì )集中到青羊宮舉辦。一年一次,新燈會(huì )在保留原來(lái)燈節特色基礎上,從品種、式樣、規模、影響等方面都大大發(fā)展了,成為春節期間人們游樂(lè )的重要去處. 5、自貢恐龍燈會(huì ) 漢族節日習俗。流行于自貢地區。每年春節前后舉行。屆時(shí),自貢市人民公園內燈火輝煌,熱鬧非凡。在燈會(huì )使用的燈具中有傳統的紙扎彩燈、絹花彩燈、玻璃彩燈,還有運用新技術(shù)和新材料制造的瓷器彩燈、霓虹彩燈、水下彩燈、低壓流水燈、氣體放電燈、程序控制燈等。內容有神話(huà)傳說(shuō)、歷史故事、影視故事、民風(fēng)民俗和科幻人物等。彩燈造形中,恐龍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,且最具特色和魅力,并蜚聲海內外。亥習俗現仍流行。 6、成都花會(huì ) 漢族節日習俗。流行于成都地區。每年春天舉行。由成都花市演變而來(lái)。成都花市在唐寧時(shí)便十分興盛,舉辦日期為農歷二月十五日,民間認為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,百花盛開(kāi),最堪游賞。屆時(shí),遠近的花農們把自已精心培育的名花異卉運到成都,集中展覽和出售?;〞?huì )期間,成都及附近區縣的名小吃均入園擺攤設點(diǎn),供游人品嘗。 7、雨水節回娘屋 漢族節日習俗。流行于川西一帶。民間到了雨水節,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親生育了孩子的婦女,須帶上罐罐肉、椅子等禮物,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。久不懷孕的婦女,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,穿到貼身處,據說(shuō),這樣可保盡快懷孕生子。該俗現仍在農村流行。 8、梓潼廟會(huì ) 漢族節日習俗。又稱(chēng)梓潼大廟廟會(huì )。流行于梓潼縣一帶。每年農歷的二月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后舉辦兩次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廟會(huì )一度被禁止。80年代以來(lái),該習俗重新流傳,活動(dòng)內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,以觀(guān)賞和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(dòng)及旅游觀(guān)光為主。 9、春社踩橋 漢族節日習俗,流行于安縣瞧水一帶,每年立春后第五個(gè)戊日舉行,屆時(shí),來(lái)自德陽(yáng)、綿陽(yáng)、什邡、北川、江油、茂縣等地的群眾,匯聚于瞧水場(chǎng),到太平橋進(jìn)行踩橋活動(dòng)。